《长安》杂志2025年第9期刊发广州、汕头、佛山、茂名等4地工作经验
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
2025年第9期刊登了
广东多地工作经验
特此集中转发
广州市深入推进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
广州市纵深推进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全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打造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广州样本”。
推进预防协同化。强化家庭预防教育,建成1个市级、11个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157个镇街家庭教育服务站,遴选26个市级“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校。全市公检法机关共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监护人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等法律文书187份,刚性约束不依法履行监护责任人员。优化学校预防教育,探索政法系统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法治副校长“1+2”工作机制,市、区政法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偏远薄弱学校法治副校长,同时各配备1名公安民警担任治安法治副校长、1名“法检司”干警担任宣教法治副校长,全员讲授“开学法治第一课”。深化社会预防教育,开展预防儿童性侵害宣传教育,建成以“女童保护”为主题的动画科技体验馆。打造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探索网络素养教育“家校社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穗育苗”品牌“每月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凝聚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强大共识。
推进治理体系化。严厉打击惩处,市公安局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作用,严惩性侵和未成年人团伙作案的主犯、惯犯。市检察院立足广府文化资源,构建“非遗式”帮教矫治体系,让罪错未成年人在行为偏差矫正过程中寻得谋生之道、实现社会回归。市法院探索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修复性”审判模式,打造“司法+社会”协同保护机制。突出干预矫治,建成启新专门学校并招生。打造“荔亮灯塔”工作站等“一区一特色”干预矫治阵地,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走上正途。狠抓综合治理,市委平安办出台常态化开展涉未成年人社会环境和行业治理工作机制,每月牵头交办全市司法机关执法办案过程中发现的社会环境问题线索,落实收集、交办、处置、反馈、复核、通报闭环管理。
推进机制常态化。在市委平安广州建设领导小组下增设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组,健全会议调度、督导检查、重点整治、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市委平安办采取关爱帮扶“一日一网巡”、末端落实“一周一暗访”、工作动态“每月一通报”等“七个一”推进机制,全覆盖督导。健全一批法规制度,出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制度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防治理未成年人犯罪责任体系,上线并常态运行“穗育苗”系统,精准落实未成年人各项关爱帮教措施。
佛山市规范涉企执法
佛山市政法机关深入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全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执法提质释活力。统筹各执法部门“一次上门,全身体检”,破解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等问题,减轻企业迎检负担,指导企业合规经营,严格规范涉企执法。坚持“信用+执法”模式,选取信用等级高、守法情况较好的企业形成企业清单,对其降低抽查比例、减少检查频次。出台佛山市包容审慎监管事项清单,对涉及20个执法领域870项轻微违法行为给予减轻或免除处罚,初步实现为企业“松绑减负”。
精执提速增质效。执行财产“自处置”,推广“法院监管+自行处置”模式,该模式与普通司法网络拍卖的平均用时相比提速75%,处置费用下降约50%。执前和解“快兑现”,实行“执前督促+和解机制”,对特定案件在执前督促程序进行财产查控,引导当事人在执行案件立案前履行完毕或达成和解。司法拍卖“线上办”,建立“法院+社会机构+网络平台”拍卖模式,压缩佣金、评估等拍卖成本,提升财产处置价值。重整项目“放心投”,上线破产投融资平台,引入5家银行,关联53家投资机构,成功为多家企业融资。
护企维权优环境。持续完善护企机制,建立警银联动护企机制,金融机构对于异地公安机关的线下冻结申请行为,需经相关单位审核同意后方可配合执行。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保护机制,防止异地超范围、超数额违规冻结。严格规范异地办案协作,成立“护航办”工作专班,在全市层面统一受理、实质审查异地涉企协作案件,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深入开展“护航2号”“护航3号”等系列专项行动。
法盾护航促发展。建立佛山中央法务区,构建“企业法务中心、律政服务中心、产业孵化中心、法治文化中心”,推进“全周期化、一站化、智慧化、国家化”建设,打造“政务法务+社会法务+企业(园区)”三维联动的全链条、一站式法律服务新高地。建设佛山市企业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优化整合行政复议、律师、公证、仲裁、调解等专业资源,探索出“仲裁+商事调解”“商事调解+司法确认”“公证+司法鉴定”等模式,提供“体检中心”式法律服务,为佛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化纷止争护营商。推进区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印发关于持续深化平安村(社区)等“平安细胞”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展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等平安细胞建设活动,狠抓工业园区及企业矛盾风险隐患排查化解。用好用活“平安夜访”机制,积极开展“平安恳谈”活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持续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茂名市纵深推进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茂名市纵深推进市、县、镇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部实体化运作、规范化运行,有力保障全市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锚定“一目标”高位推进。聚焦市、县、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五有”目标及“七个规范化”要求,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并列入市委常委会年度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协调推动,市委分管领导抓好落实,“一盘棋”高位推进。配套制定市、县、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引,细化场地、人员、制度建设等标准,以一套标准统筹规范建设。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带队全覆盖督促指导6个县级综治中心,6个县级政法委主要领导带队全覆盖督促指导112个镇(街)“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促进工作落实。
围绕“一平台”规范建设。坚持阵地建设强基,6个县级综治中心依托信访诉求服务中心、112个镇街按照“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清单指引规范建设,打造县、镇两级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市、县两级综治中心全部落实编制,推动县级公检法司、信访、人社等部门业务骨干常驻综治中心,各行业主管部门及群团组织派员轮驻综治中心,土特产行业调解、仲裁等派员入驻综治中心,对入驻人员定岗定责,并明确常驻综治中心的业务骨干入驻时间必须在1年以上,提高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坚持优化机制赋能,市、县、镇三级综治中心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部门衔接联动等8项机制,理清工作流程和规范。各级综治中心制订日常督办计划,坚持“每日一调度、一周一提示”,跟踪矛盾纠纷处理流程和化解结果。坚持科技应用增效,全市统一应用“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市、县、镇三级平安建设成员单位账号应开尽开,实现所有矛盾纠纷和社会风险线上全流转,“一网管矛盾风险”。
织密“一张网”实战赋能。坚持全覆盖排查汇聚,组织网格员、“平安大走访”干部、包村干部“组团式”下沉到网格,排查矛盾纠纷、特殊群体、重点场所,并在“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收办群众来信来访、110社区警务平台移交的矛盾纠纷,确保矛盾风险全汇聚。坚持全方位协同办理,纵向建立市级统筹协调、县级攻坚突破、镇级精准处置的处置架构,横向建立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等机制,形成“中心统筹+部门主体+多元参与”的大调解格局。坚持全流程走访服务,建立“属事+属地”的后续服务管理模式,组织部门、镇街、网格员,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开展回访,对生活困难的群众依法依规开展救助,对经调处后出现新问题的重新开展风险隐患化解,对违法违规的行为依法治理,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工作格局。
打造“多品牌”示范引领。推广解纷经验,针对破解矛盾纠纷化解类案经验不足问题,推动各地总结经验,选取十大解纷工作法,编印成果选编,向全市推广学习。推广“综治中心+司法惠民”机制,由县级法院配备“1法官+1助理+1书记员”的标准审判团队常驻中心,形成“窗口受理-分流调处-司法兜底”的全流程机制,速裁快审简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15天,对调解成功的案件3日内完成司法确认,解决案件调解后司法强制力不足的问题。坚持实行重点矛盾风险滚动攻坚化解“123”机制,聚焦基层处置化解矛盾纠纷“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提级督办重点矛盾纠纷,由市级、县级、镇级综治中心分别提级统筹四大领域各30宗、20宗、10宗矛盾风险,得到群众肯定。
广州市越秀区全力打造一站式解纷枢纽
广州市越秀区推进区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打造集群众来访接待、矛盾多元化解、公共法律服务、风险分析研判、指挥调度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解纷枢纽。
诉求一门受理。坚持“便民、集成、高效”原则,科学规划现有办公场所,整合核心功能模块,形成群众来访接待大厅、诉讼风险评估区、指挥调度区、多元化解区以及诉调对接工作室、访调对接工作室等功能室“一厅、三区、八室”的工作格局。整合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力量,在群众接待大厅设置矛盾纠纷受理、法院前置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综合协调4个岗位,对群众诉求统一登记、初步甄别、分类导引及简易处理。
调处一站终结。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制定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处置流程、进驻人员日常管理、会商研判、首问责任等制度,厘清职责边界,明晰工作标准,形成“快速响应-流转分派-办理解决-反馈回应”闭环管理程序。建立矛盾纠纷精准分流机制,对矛盾纠纷事实认真审核、准确分类,明确处置流程、责任部门和时限要求,简易纠纷由值班调解员或对应调解室当场调处,专业纠纷分流至常驻部门或专业调解组织调处,疑难复杂纠纷则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会商机制或导入仲裁、诉讼等程序解决。
力量一体联动。推动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等部门按照高频事项常驻、低频事项轮驻、云驻的多元模式安排骨干力量进驻办公、实体运作。立足中心优势,整合资源,培育金融、家事等专业调解力量,推动区法学会首席法律顾问、重点行专调委会调解员、品牌调解室、心理咨询师随叫随驻、联动响应,创新“同业协商+调解”“心理疏导+调解”等联调联动模式,共同打造矛盾纠纷化解“越秀智库”。编印4套“家边问诊”指导丛书,通过法律法规汇编、典型案例说法等形式,为调处工作提供规范指引。
信息一网统管。依托广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用平台,归集区、街两级综治中心大厅来访登记、部门和街道自主排查等信息线索,推动综治中心与区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深度融合,强化与12345热线等信息收集渠道互联互通,建立矛盾纠纷基础数据库。建立效能监测体系,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工作流程、完善制度机制。推出“越秀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电子地图”,聚焦常见纠纷领域集成展示辖区内公共调处服务机构信息,推广远程视频调解、在线法律咨询、云端心理疏导等服务。
汕头市龙湖区政法力量沉基层 服务暖民心
汕头市龙湖区推进区、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与实体化运作,打造集矛盾化解、风险防控、法治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实战平台,让政法力量沉到基层、服务暖到民心。
建强实体平台。以解决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为核心,高标准建设并实体化运行三级综治中心。区委政法委依托平台强化统筹协调,联动属地街道和区相关职能部门,综合运用法理情手段攻坚历史遗留问题与复杂积案,三级联动攻坚克难,有效破解长期制约发展、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夯实基层和谐根基。
服务延至末端。积极开展“平安夜访”活动,充分发挥干部下访的“调解器”和“解压阀”作用,推动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等政法单位专业力量下沉村居综治中心。法官释法析理、绘制“权利示意图”化解因停车问题引发的邻里僵局;检察官入户走访,倾听心理疏导需求;公安干警以“回头访”讲清政策、化解心结;司法干警精准解读协议条款,提供法律指引。始终坚持将法治服务精准送到群众“家门口”,立足“能解即解、暂不解则跟踪”的闭环治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
做实多元调解。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平台整合优势,汇聚政法干警、基层干部、专业调解员等多方力量。围绕劳资纠纷等常见矛盾类型,通过专业释法、情理疏导、多方协调等方式,推动个案调解向类案预防和系统治理延伸。注重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明晰权责边界、讲透法规政策、平衡各方利益,不仅解决“事结”,更注重化解“心结”。
健全运行机制。区综治中心依托“三区四室五中心六岗位”工作布局,明确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建立信息共享、力量联动、会商研判、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强化科技赋能,注重发挥“粤平安”综治中心业务系统作用,提升风险预警和处置效率。压实主体责任,确保综治中心常态高效运转,真正成为感知风险、化解矛盾、服务群众、守护平安的前沿阵地。
原文链接:http://sft.gd.gov.cn/sfw/xwdt/qmyfzs/content/post_47852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