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人民法庭丨“红土”育法魂 枫桥润“三乡”
在素有“一府三乡”之美称的川陕革命老区通江县,沙溪古镇巍峨的红云崖上,“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历经风雨依然闪耀如初。崖下,一座创建于1956年的人民法庭——沙溪法庭,正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笔,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描绘出一幅“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治理不缺位”的生动“枫”景。
“红调队伍”
让邻里纠纷化“谈笑风生”
“当年红军讲公平,今天咱们也要依法办事!”在沙溪法庭的调解室里,红军后代调解员老李正用质朴的语言化解一起邻里纠纷。沙溪法庭深挖红色资源,组建了一支由红军后代、乡贤、人大代表组成的“红色调解队”,让有威望的“中间人”成为定分止争的“稳压器”。
今年3月,一起因彩礼引发的婚约财产纠纷闹得不可开交。调解员请双方到革命法庭展馆,指着展墙上的红军故事说:“当年红军为保护战友,连命都可以不要,咱们现在为这点儿彩礼,反目成仇,像话吗?”一席话让当事人红了眼眶,最终当场履行调解协议。
这样温情的场景在沙溪法庭频频上演。法庭创新“人大代表+调解员”“心理+法理”等多元解纷机制,2022年以来已成功调解纠纷367起,调解成功率超75%,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智慧枫桥”
让公平正义更“可感可触”
“现在打官司像网购一样方便!”在广东打工的王师傅通过微信“一键出庭”,仅用半小时就在线解决了劳务纠纷。沙溪法庭打造的“云上法庭”,让3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享受到了“指尖上”的司法服务。
走进法庭,全省首个“24小时自助法院”格外醒目。AI导诉机循环播放着干警自制的普法微视频,当事人随时可以自助立案、查询。“以前他们上班时我也要上班,现在半夜都能办!”村民李大姐笑着说。
智慧服务不止于此。法庭将辖区基层治理单位、网格员纳入线上调解平台,联合开展“云端调解”。一起跨越三地的合同纠纷,通过“云视讯”多方连线,两天就达成和解。“没想到不用见面也能解决问题!”当事人连连赞叹。
“执行110”
让纸上权益变“真金白银”
“我知道躲不过你们‘执行110’,我来主动还钱!”被执行人杨某某拿着2.5万元现金走进法庭。沙溪法庭创新建立全省首个“执行110警务协作站”,与公安联动实施“24小时”快速出警模式,辖区线索40分钟内完成拘传,让“老赖”无处遁形。
在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中,法庭通过“示范诉讼+联动执行”,一次性为17名农民工追回欠款23万元。“要不是法官,我们的血汗钱真要不回来了!”工友们感激的握着执行干警的手。
三年来,法庭通过“督促履行+网格协查+定期回访”机制,主动履行金额达300多万元,执行信访案件为零。一面写有“执行神速 真诚为民”的锦旗,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青春守护”
让司法温度润“巴山蜀水”
清晨,沙溪法庭的干警们都会在“三面镜子”前驻足——衣冠镜正形象、历史镜忆初心、思想镜淬品格。这支以“9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化解民忧。
“小杨法官,我想起诉,可起诉书咋写?”75岁的张大爷不识字,法官助理杨泞漮就上门手把手教他写诉状;秋收时节,庭长黄为把巡回法庭开到田间地头,“你们忙收割,我们来开庭!”;心理辅导员易芳进亦“心理”化心结,让反目夫妻重归于好......
“他们是用心焐热石头的年轻人!”老乡们的评价,映照着这个荣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称号的团队本色。正如通江法院院长刘伯梅所说:“我们要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让‘枫桥经验’在这片红土地上绽放新光彩!”
红云崖上的石刻依旧苍劲,沙溪法庭的“枫景”愈发绚烂。在这里,司法为民不是口号,而是走进院坝的普法宣讲、深夜亮着的自助服务灯、执行干警风雨兼程的身影……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巴山篇章,正由这群青年人继续书写。
原文链接:http://scfy.scssfw.gov.cn/article/detail/2025/06/id/887374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