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资讯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普法学法 >正文

巧破25万“糊涂账”,“对账式”调解促当场履行

时间:2025-11-03 来源:江苏法院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

  庭审中辨明是非,对账下厘清数额,调解间融化坚冰。近日,沛县法院民二庭打出一套精准的“组合拳”,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多年资金混同形成的民间借贷纠纷。随着被告当庭履行付款义务,双方当事人从对峙走向和解,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法治效果。

  原告刘某与被告赵某原系好友。自2019年起,赵某因生意周转需要,多次向刘某借款累计近100万元,并出具了数张借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之间的资金往来日益复杂,除借贷外,更掺杂了货款结算、投资分红等多重经济关系。数百笔转账交织成网,账目逐渐沦为“糊涂账”。今年5月,因协商未果,刘某以赵某尚欠25万元本金及利息为由,诉至法院。

  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承办法官翟志强敏锐地意识到,解开这起纠纷的“钥匙”在于厘清那本“糊涂账”。法官果断调整策略,化身“专业会计”,组织双方开展精细化对账。

  在近三个小时的对账过程中,法官引导双方逐笔核验数百条转账记录,耐心辨析每笔款项的性质:“这笔5万元是还上一笔借款的利息。”“那笔3万是货款的结算。”……

  通过红蓝标记、分类计算,纷繁复杂的资金流向逐渐清晰。法官适时从法律和事实角度提出专业分析,为双方搭建沟通桥梁。

  最终,一份经双方确认的结算清单清晰地显示:多年往来款项冲抵后,实际欠款金额与诉请存在较大差异。在法官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赵某自愿一次性偿还刘某8000元,并当庭通过手机银行完成支付。

  “这个结果我心服口服,法官帮我们把多年的糊涂账算明白了。”赵某感慨道。刘某也长舒一口气:“这么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其实我要的不是多少钱,就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从25万元诉请到8000元结案,数字变化的背后,是法官运用司法智慧将一团乱麻梳理成明明白白的法律事实,更是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

  民间借贷多发生于熟人之间,当事人往往基于信任而忽视交易行为的规范性,导致借贷关系与投资、买卖等其他法律关系混同。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常因证据链不完整、款项性质不明陷入“举证难”“认定难”的困境。

  为防范此类风险,法官建议:1.规范交易凭证:借贷务必签订规范的借款合同或出具内容明确的借条,明确约定本金、利息、还款期限等核心条款。2.明晰款项性质:通过银行、微信、支付宝等渠道转账时,务必在备注中清晰注明款项用途。3.建立定期对账机制:对于长期、多笔的经济往来,双方应定期进行书面结算确认,避免因时间久远导致记忆模糊、账目混乱。4.避免账目混同:个人借贷与其他经济往来应尽量分账管理,保持账目的独立性与清晰度。


原文链接:http://www.jsfy.gov.cn/article/1056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静海法院高效化解一起涉老服务合同纠纷

下一篇:溧水法院:情暖金秋,法润桑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策法规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网络传媒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