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蔗”里的“甜蜜”
初秋时节,崇左市江州区百万亩甘蔗林郁郁葱葱,随风起伏。一辆警车缓缓穿行在蔗区小道,最终停靠在驮卢镇逐盎村的田埂旁。崇左市江州区人民法院驮卢人民法庭的法官们下车时,肩头背包悬挂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此行是对一起化肥欠款案的当事人进行回访。而就在去年夏天,这片甘蔗地曾是临时法庭的审判现场。
崇左市江州区人民法院罗白法庭法官、书记员、法警开展巡回办案。广西法治日报通讯员 黄冠琪 摄
将国徽悬挂于蔗秆间,把审判席设在田间地头。这样的场景在江州区已屡见不鲜。作为常年种植面积超115万亩的蔗糖主产区,江州区连续12个榨季产糖量稳居崇左市首位,并以全国县级人均产蔗产糖量第一的成绩,稳固支撑国家“糖罐子”的根基。近年来,江州区法院立足辖区特色,创新推行“甜蜜事业”巡回法庭模式,通过流动司法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田间,为崇左甜蜜产业健康发展及我国糖业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化解危机,司法守护糖业安全
江州区的蔗糖产业曾面临令人担忧的“甜蜜危机”。多年前,当地一家制糖企业拖欠8119户蔗农1.84亿元蔗款长达两年,严重打击蔗农种蔗积极性。江州区法院紧急联动,从关联企业的拍卖款中执行8800余万元,在春节前发放到蔗农手中。此次危机让法院意识到,传统司法流程已无法适应蔗糖产业的发展需求。
“崇左120万人以种甘蔗为生,其中江州区就达16万人。产业链任何环节的矛盾激化都会影响边疆稳定。”江州区法院院长任显忠坦言。2016年,江州区法院法官、法官助理及书记员组建“背包法庭”,背着国徽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2023年,江州区法院总结多年“背包法庭”经验并加以提升,推行“甜蜜事业”巡回法庭办案模式,为涉蔗涉糖案件开辟“绿色通道”。
“随着甘蔗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经营模式和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涉农纠纷与案件类型也随之变化。”法官李丽萍说,“甘蔗购销合同违约、土地流转争议、农机租赁纠纷等,涉农纠纷案件类型日益多样。”
“甜蜜事业”巡回法庭以人民法庭为主体,依托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基层解纷力量,通过就地巡回、微信调解等方式,开展涉蔗涉糖纠纷诉前、诉中及诉后调解工作,推动实现巡回办案与矛盾纠纷化解常态化。
田间解纷,让蔗农轻装前行
“把法庭开到村里,比我们跑10趟法院都管用!”逐盎村干部甘金养对巡回法庭赞不绝口。不久前,他因一起化肥欠款案一度束手无策:村民老李赊购1.9万元肥料种植甘蔗,仅支付了5000元后便拖欠不给,这起跨区域合同纠纷让擅长邻里调解的甘金养感到力不从心。
驮卢法庭庭长黄华耀接到诉状后,当即决定将法庭“搬”到甘蔗地。在临时搭建的审判席上,黄华耀结合蔗糖产业特点释法明理:“肥料是甘蔗增产的保障,欠款拖垮了农资店,最终影响的是我们蔗农。”一番话让双方幡然醒悟,老李当场承诺分期还款。法官在回访时,老李的甘蔗长势喜人,欠款也已结清大半。
土地对蔗农至关重要,土地矛盾纠纷需及时化解。江州镇江州社区曾因一亩林地纠纷陷入僵局:村民张某承包集体土地养鱼多年,并逐步侵占周边林地。2023年,村里扩大种植面积时,这块地成为棘手问题。江州区法院罗白法庭庭长刘宝彪启动巡回审判,带领干警核查凭证、走访老人、邀请专业机构勘探,并在村里公开审理后依法作出判决。此举不仅收回了被侵占的土地,还化解了村民间的矛盾心结。
“纠纷早一天解决,蔗农就少一点损失。”江州镇综治办负责人农宇顺感慨道。如今,村屯干部手机里存着庭长的电话号码,法官通讯录里记满了基层干部的联系方式,“涉蔗土地纠纷预警机制”得以及时排查隐患。这种双向联动不仅让基层干部“化解纠纷有底气”,也让蔗农能安心投入生产。
精准服务,司法跟着农时走
“巡回法庭的重心在于让法官多跑腿、群众少奔波。”这一理念贯穿于每一项精准服务的细节中。
“是否启动巡回程序需综合考量案件类型、社会效果及群众需求等因素。”黄华耀说,具有典型意义、教育意义或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会被优先纳入“送法上门”的范围。
“春种前要清土地,榨季前要结蔗款,农时不等人!”江州区法院执行局局长杜志华介绍,涉蔗案件标的虽小但季节性突出,他们总结出“农时执行法”:天不亮便进村,在蔗农下地前开展工作;榨季期间集中执行,抓住糖厂账款流动的“黄金窗口期”。去年榨季,法院专项执行涉蔗案件12件,为蔗农追回欠款80余万元。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江州区法院将全流程网上办案与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深度融合,为“甜蜜事业”巡回法庭注入信息化动力。借助全区司法“一张网”,蔗农用手机就能完成立案、调解、查询等流程,“指尖上的法庭”让偏远山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司法服务。信息化与巡回审判相结合,既减轻了法官工作负担,也提升了办案效率。数据显示,江州区涉糖执行案件从2022年的54件下降至2024年的23件。
如今在江州区,甘蔗地里的国徽始终闪耀。“甜蜜事业”巡回法庭不仅守护着16万户蔗农的生计,更以“超前介入、源头化解”的实践,精准回应产业需求,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稳定了蔗农队伍,为蔗糖产业健康发展筑牢法治基础。
原文链接:https://gxfy.gx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5/11/id/906717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