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武城:组建网格微法庭 加强诉源治理
□通讯员 张中昌 金殿伟
记 者 张海峰 报道
武城讯 武城县人民法院不断加强诉源治理建设,构建“网格化司法”机制,组建网格微法庭,促进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就地解决。据悉,网格微法庭由微法庭庭长、庭务主任、网格员等人员组成,自2022年3月成立以来,引入网格员参与案件413件,参与调解369件,参与送达61件,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6.17%,诉源治理成效较好。
纵横交错,筑牢网格体系。武城全县划分为76个网格,赋能司法资源,组建了76个网格微法庭。纵向上,武城县人民法院打造了“县级指导、镇(街)支持、村(社)主办”的层次化解纠纷格局。横向上,武城县人民法院以中心村为基点组建网格微法庭,辐射周边村落,扩大网格微法庭的覆盖范围,共组建乡镇(街道)级网格微法庭8个、村(社区)级网格微法庭62个。此外根据辖区内纠纷集中程度、纠纷特点,组建了金融、民间借贷、家事、道交、土地和商会等专业性网格微法庭6个,覆盖全县各领域、各基层自治组织的立体化、网格化网格微法庭组织体系。
前后衔接,理清网格功能。在诉前阶段,网格微法庭致力于探索构建纠纷源头防控机制,为利益相关方提供诉求表达途径。网格微法庭启动以来,排查出矛盾798起,化解涉访隐患144起,成功调解案件458起。网格微法庭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式诉讼服务,依托武城县人民法院在线诉讼服务平台,通过培训网格员,由网格员帮助群众网上立案,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地立案。截至目前,网格员已帮助当事人开展网上立案、咨询600余次。在诉中阶段,由网格员和庭务主任组织旁听人员、协助当事人在线参与庭审、帮助法官设置巡回审判点,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庭审。案件审理中及宣判后,由网格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释法析理。开展网格微法庭工作以来,服判息诉率始终保持在89%左右。在诉后阶段,网格微法庭帮助执行人员查人找物,将执行的触角延伸至村(社区)和行业协会等社会治理末端。此外,武城县人民法院依托网格微法庭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提高失信被执行人的履行意愿,至今已参与执行督促被执行人履行4件,达成和解1件,共协助执行找人30人次、执行失信13人次。
点面结合,丰富网格资源。在地方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武城县人民法院将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基层群众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优质社会治理资源集聚在网格微法庭内,法院选任15名法官助理参与网格微法庭工作,并精选3名法官助理担任网格微法庭庭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推荐了48名人员担任庭务主任,协助网格微法庭庭长开展工作。广泛选拔村委班子成员、街道(乡镇)干部等作为网格员充实网格微法庭解纷力量,全县共选任网格员604名,各个网格微法庭互相耦合,共同处理涉及双方管辖区域的纠纷,由点成面,形成了覆盖周边村(社区)的纠纷处理格局。
原文链接:http://www.sdcourt.gov.cn/nwglpt/_2343835/_2532828/11915440/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