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诉源治理故事|大庆市红岗法院刘立平:解心结才能化干戈
八月的一天,我接到吕某女儿孙某打来的电话,称她家的玉米苗被地邻吴某毁坏,吴某还占了她家半边垄,请法院主持公道,让吴某归还半边垄,赔偿经济损失,并赔理道歉。农事不等人,我立即与双方当事人约好第二天上午九点来进行诉前调解。
吕某和吴某两家既是亲属又是邻居,并且耕地相邻,今年开春种地时,吴某发现自家地少了半边垄,误认为是吕某侵占了。于是,吴某在翻地打垄时就往吕家耕地“找补”了一点,因此两家玉米垄的间距便小于安全距离。当玉米长到二尺多高,吴某再次驾车犁地时,不慎豁开了吕某家的玉米边垄,导致边垄近半数玉米苗倒的倒、伤的伤。
因两家种的都是玉米,吕某此前并未留意到少了半边垄。当地被豁开时,吕某才发现这一情况,一看吴某刚犁过地,不用猜就是他干的。吕某怒气冲冲的找到吴某说,咱俩家无冤无仇,为啥要豁我地垄、伤我秧苗?吴某也毫不示弱地说,我家地少半边垄,不是你家占去还能是谁?是你家先占地,我才“找补”回来,我没找你要补偿就不错了。
半垄耕地被豁开,玉米苗被损毁,吕某既窝火又生气,便将此事在电话中告知了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孙某,孙某一听急了,二话不说赶回来帮母亲要地。两家几番争执也没有结果,矛盾却愈演愈烈,最后闹到村委会查询土地台账才发现吕家耕种的土地与台账相符,但吴某觉得认错没面子,仍坚称自家的半边垄不可能凭空没了。
了解来龙去脉后,作为在农村长大又喜欢耕种土地的我完全理解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庄稼是门楣和脸面,但农村人也同样看重邻里亲情。我认为双方矛盾的焦点并不在那垄玉米地,而是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心里产生了“疙瘩”,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不是解“法结”而是解“心结”。我及时调整了思路,先和他们唠起了家常。“前几天旱苗长起了没有?”“后期雨大苗涝了没?”“今年的玉米长势咋样,这个时候该施什么肥啦?”几句话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
通过聊天我发现吕家是女儿孙某主事,于是我先劝她,你用法律来替母维权,很有社会责任感,但法律是有温度的,解决问题除法律外,还有公序良俗,你之前的态度有些强硬,得礼让三分才更受人尊重。再说半边垄能收多少玉米呢,别为这点小利影响了两家多年的感情,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时候远亲可不如近邻。孙某闻言承认自己言语过激,但表示并没有恶意,只是心疼母亲一个人种地辛苦,只要吴某同意返还土地,她家也可以让步。我又劝吴某,是咱占了人家的地,还能一直占着不成?咱毁了人家秧苗,该赔也得赔不是?吴某也表示是自己当时拉不下脸面,同意归还半边垄,承诺整条垄的玉米都由吕某收割作为赔偿,秋收后他再将豁开的半边垄修复到原样,还表示吕大姐家若有事,“隔着院墙喊一嗓子就好使”。
就这样,来时争吵一路的两家人,最后一同有说有笑地离开了。
原文链接:http://www.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37540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