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县司法局“五心五度”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
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与保障。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循化县司法局以党建为引领,以“五心五度”为抓手,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精心组织谋划,让驻村帮扶有“温度”。一是选优配强“领头羊”。将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经验丰富的3名同志选派到循化县街子镇果河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为推动帮扶村实现“五大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其“领头羊”作用,带动果河拉村乡村振兴工作提档升位。二是稳岗就业“促增收”。要求全体帮扶干部熟悉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密切关注就业状态,及时与县人社局、街子镇政府沟通对接,通过“送政策+强指引”的方式,做好贫困户稳岗就业工作。
暖心纾解民忧,让法律服务有“高度”。一是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加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8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76个,依托12348法律咨询热线,青海省法律服务网络平台(12348青海法网、12348循化法网),形成了覆盖全县、管理顺畅、上下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努力搭建法律援助与弱势群体的“连心桥”。二是加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6个社区154个行政村签订法律顾问协议, 建立长期稳定的法律服务关系。协助村民自治组织起草、审核、修订村规民约等规定;不定期开展法治教育活动,针对性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群众法律意识;指导协助各调委会调解工作,提高调解水平,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强循化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建设。设置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行政应诉、公证服务等窗口。自中心挂牌以来,已接待来访群众8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72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90余份,受理援助案件63起、行政复议案件2起,信访事项1起,公证事项12起,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8起。
真心为民纾困,让群众服务有“深度”。一是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县现有各类调解组织167个,即:9个乡(镇)调委会、154个村调委会(3个调解工作室)、4个社区调委会、9个专业行业调委会,调解员586人。为进一步加强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水平,人民调解中心制作了167个调解员形象栏在全县154个行政村、4个社区、9个行业调委会上墙,制作500份调解员手册分发至各级调委会。二是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各级调解组织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4342次,发现纠纷123件,预防纠纷107件。各级调委会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98件,调解成功291件。 三是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着眼于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今年以来,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23件,其中刑事案件71件,民事案件52件,法律咨询18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382份。
贴心监管守护,让监管帮扶有“力度”。持续加强矫正对象监管工作,今年以来,循化县矫正中心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46人,到期解除社区矫正对象24人,现有在册社区矫正对象39人,其中缓刑38人,暂予监外执行1人,无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情况。加强对县域内所有安置帮教对象的走访排查工作,今年以来,共计走访安置帮教对象278人次。持续发力做好特殊人群管控,为乡村振兴筑牢基层平安建设“第一道防线”。
用心普法宣传,让巩固提升有“厚度”。为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提升群众法治观念,采取线上和线下宣传方式,打造法治宣传新平台。线上利用 “12348循化法网”、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兴媒体,及时推送公共法律服务动态及成果,在线咨询解答,积极开展精准普法、精准服务,向群众宣传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让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及时便利、专业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线下借“法律九进”、民法典宣讲、法律明白人培训、“宪法日”“宪法宣传周”为工作契机,加强宣传攻势,共宣传73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8600余份,受益群众4万余人。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将“法”送进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310/t20231026_1109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