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区“三举措”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提质增效
近期,城北区司法局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政治责任,强调统筹兼顾,坚持主题教育和中心工作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努力把开展主题教育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全区司法行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实际成果,结合“做细、做实、做亮”三项工作举措,积极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职责作用,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找准“切入点”,立足平台搭桥“做细”。一是实现全覆盖全区69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并积极按照“六个一”的标准配齐配全软硬件设施。二是根据律师事务所人数和镇(街)大小多少进行结对,以律师事务所包片包保的形式,保证每个镇(街道)由一家律师事务所服务团队专项负责,由司法所统一调度各法律顾问单位,根据村(社区)实际需求,集中人员力量,设置村(社区)法律顾问AB岗,遇特殊情况可及时补配到位,实现“无缝对接”。三是制定“定期+定制+即时”服务制度,建立“一个律师+一个微信群+一个公示牌”工作模式,要求法律顾问加入小区微信群,定期推送普法微视频、法律知识信息等内容、线上接受法律咨询等确保8小时之外法律服务不掉线。通过线下律师定期值班、线上律师实时服务,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找准“落脚点”,立足职能发挥“做实”。一是做好法律服务,解答群众提出的工资拖欠、工伤赔偿、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各类法律咨询并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按照程序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今年,共计接待法律咨询1581人次、通过接打电话解答咨询333次、文书75次,受理各类民事法律援助案件149件。二是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在各司法所桥梁纽带的作用下,法律顾问定期深入服务村社,通过送法进校园、进家庭、进军营、进企业、进宗教场所等活动,积极开展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今年,村(社区)法律顾问以“手机、银行卡、身份证丢了怎么办”“遇到入室盗窃怎么办”以及宪法、民法典、统计法等内容为重点,先后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678次、讲座100次,有效提升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三是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及时化解婚姻家庭、劳务关系、交通事故、宅基地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及时配合处置村(社区)群体性敏感性事件,有效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矛盾纠纷、依靠合法方式维护自己权益。同时,各村、社区法律顾问结合律师事务所统一管理优势,成立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团队,集中法律顾问资源,实现人员优势互补,参与村内重大疑难问题,“团队协作”式齐发力,形成小矛盾值班律师就地解决、复杂矛盾擅长该专业的律师专包、疑难复杂案件由律师团队集体参与的良性服务常态。今年,各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各类矛盾纠纷调解113次。
找准“着力点”,立足品牌建设“做亮”。一是开展村规民约、市民公约法治体检。各村(社区)法律顾问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走访、与群众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区69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主体、程序、内容等方面逐条进行了审查。重点对所服务的村、社区村规民约的主要内容、制定程序和结构形式是否规范合法进行把脉问诊,同时对不符合村情的条款结合区域实际提出了针对性意见。通过体检使村规民约更合法合情合理。今年,城北区马坊街道新村社区居民公约、小桥街道小桥村村规民约荣获全省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二是开展法律顾问线上直播。二十里铺司法所积极组织动员村(社区)法律顾问,利用“抖音直播”平台,围绕社会热点和老百姓身边典型案例,讲解民法典、劳动保障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知识,每月定期为村(居)民零距离在线普法、重点解读、实时互动。
下一步城北区将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八五”普法规划为导向,从服务力量、服务方式入手,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组织、动员和引导村(社区)法律顾问投身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中去,保证服务工作到位、成效明显,群众满意。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310/t20231025_1108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