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八宝镇“法”助山水 “治”兴拉洞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法治是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法律服务需求愈发强烈,为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八宝镇拉洞村充分发挥“一联双帮”优势,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法律服务站及共享法庭,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切实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参谋”。
送法下乡,激活乡村振兴的“法治干细胞”。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法律服务站及共享法庭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好三种角色。一是做村民致富增收的“铺路人”。拉洞村现有外出务工人数256人,村内开设私人农家院16家,劳动者和个体经营户的法律意识如果跟不上,他们的法律问题如果没有人去解答,那必将阻碍其致富的步伐。法律服务站及共享法庭设立以后,外出务工人员和个体经营户有了咨询的渠道,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他们的法律问题,群众的疑惑得到解决,法律素养得到提升,在致富路上才会用法律去规范约束自己,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做乡村法律信仰的“播种机”。严格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的“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面法治观念”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形成法律宣传形式多元化。驻村工作队和法律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时,一并对群众进行法律宣传,为了避免普法宣传出现单打独斗、力不从心的局面,驻村工作队及法律服务站工作人员会同村“两委”定期开展专项法律宣传活动,并定期邀请海北中院干警到村宣传法律知识,还会发放大字版的法律书籍,传播普法宣传的影像和音频资料,组织村民观看普法宣传片等,通过这些途径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了群众的法律信仰,真正让法治文化在乡村扎根。三是做乡村法律人才的“加油站”。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法律服务站及共享法庭一直将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作为一项基础工程重点推进,设立专门的法律阅读角供村民免费阅读,法律阅读角图书共计399本,图书类型达132种,涉及党内法规、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司法案例、法学理论研究等,内容多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定期开展法律小课堂,定期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和惠民政策,并将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同拉洞村爱心超市积分台账挂钩,鼓励村民来法律阅读角阅读书籍、积极参加法律小课堂、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宣传所学法律知识等,随时做好记录,积攒个人爱心超市积分,充分调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培育更多的乡村法律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多元解纷,夯实诉源治理的“第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减少诉讼,就必须要发挥诉源治理的力量,拉洞村法律服务站及共享法庭始终将强化诉源治理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始终坚持将矛盾化解在一线的工作目标,自法律服务站及共享法庭建立至今五个多月以来,村内调解矛盾纠纷14起,坚持涉及财产、劳务、土地、婚姻等多个方面,调解过程始终坚持高效便民的原则,对于不方便到场的当事人,采取线上调解的形式,对于涉及当事人隐私部分充分保密,坚持温情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定期同村两委、网格员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走访入户,及时掌握隐患,做到矛盾早发现、风险早识别、问题早解决。同时,建立“无诉户”奖励办法,通过积分制形式,对村内“无诉户”进行加分,用兑换生产生活物品,努力将拉洞村打造为“无诉乡村”。
千淘万漉,锤炼人才队伍的“十八般武艺”。脚底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海北中院派驻拉洞村的第一书记和新入职的选调生直接负责法律服务站和共享法庭的日常工作。在这里,他们身处在矛盾多、困难多的一线,坐在群众中间直接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学会如何和群众打交道,在“唾沫星子”中练就过硬本领;在这里,他们身处陌生的基层,不断地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见世面、壮筋骨,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挥洒在火热的一线;在这里,他们直面人民群众,同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俯下身子,真正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312/t20231225_1129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