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坚持法治初心 顺义让执法既守法度又有温度
法者,治之端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多年来,顺义区深刻把握新时代行政执法工作的新要求、新使命,紧紧围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要求,将法治的“力度”与执法的“温度”融为一体,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
顺义区行政执法人员对电动自行车经营主体开展执法检查
立规矩 建机制 筑牢执法制度“防火墙”
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顺义区始终将制度建设作为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首要任务,通过高站位谋划、高起点部署,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执法制度体系。
在顶层设计方面,顺义区将“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纳入依法治区规划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并研究制定《顺义区关于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形成“2+N”纵向贯通的法治制度体系,为实现执法规范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此基础上,顺义区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区政府集体审议+议事协调机构定期推进”双调度工作机制。区政府常务会定期对全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执法效能数据等重点工作进行调度,分析问题、部署任务;执法协调小组通过“全体会议+专题会议”等形式,推进各项年度重点工作高质效完成,保障执法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执法公开方面,顺义区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顺义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研究制定公示专栏操作流程、公示信息模板等服务指南,明确公示内容和要求。目前,全区50家执法单位通过区政府网站“行政执法公示专栏”主动向社会公开执法主体、执法统计年报等20类执法信息,这一举措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了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强素质 提能力 锻造执法为民“生力军”
执法队伍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顺义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执法队伍的法治意识和执法能力,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以上率下,树立“关键少数”的“风向标”。在领导干部层面,顺义区严格落实年度述法制度,精心构建起“书面述+现场述+评估述”三层次述法工作机制。此举不仅实现了述法工作全覆盖,更推动了法治建设责任从上至下层层压实。
夯基垒台,筑牢“绝大多数”的“能力基”。针对广大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顺义区精准施策,印发年度领导干部学法计划,构建“云学堂+法治讲座+现场教学”学法新模式。通过开辟法治培训云平台,为1200余名执法人员开设学习账号,并聚焦基层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化课程,突出提升执法人员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实现从“知法”到“善用法”的跃升。
以考促学,激活“能力提升”的“一池水”。创新考法机制,搭建国家工作人员法治能力考查测试云平台,形成“区级统一考试+各单位自主考试”两级考法体系。2025年上半年,组织开展国家工作人员法治能力考查测试6次,随机抽取60余家单位1200余人参加考试,不仅推动了考法常态化,更形成了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的良性循环。
最后,将规范具象为指南。顺义区司法局编印《行政执法工作手册》《执法典型案例汇编》等工作手册,将执法经验系统化、理论知识实务化,实现行政执法重要工作类型化、标准化、流程化。这些手册成为执法人员口袋中的“工具书”,指导其精准履职“用法”,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让法治精神在每一次执法中得到彰显。
重监督 促规范 保障执法权力规范运行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顺义区通过强化执法监督、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畅通争议解决渠道,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执法监督体系,保障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常态化监督方面,顺义区开展常态化案卷评查和行政执法公示检查。2024年以来,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9轮次,涉及41家单位300余册案卷,发现问题均已整改完毕。采取“列台账-限时改-定期查”闭环工作法,对全区50家执法单位公示专栏常态化检查,发现并整改问题300余处,以持续的“体检”和“修复”机制,有效促进了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不止于常态化监督,顺义区更向前一步,创新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广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印发《顺义区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文件汇编》及案例汇编,要求各执法机关严格把握“初次违法”“轻微违法”认定标准,运用劝导示范、警示告诫等柔性执法方式,体现执法温度。2024年以来各执法机关共办理不予行政处罚案件5200余件,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监督是手段,最终目标在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顺义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畅通网络、邮寄等便捷申请渠道,建立完善“繁简分流+简案快办+繁案精办”机制,综合运用案前调解、案中协调、案后疏导,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行政争议。积极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区长带头出庭应诉,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示范作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顺义区将进一步淬炼执法机制之“钢”,提升执法能力之“刃”,织密执法监督之“网”,让每一份执法决定都承载着公平的重量,每一项执法服务都散发着文明的温度,为顺义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
原文链接:https://sfj.beijing.gov.cn/sfj/sfdt/ywdt82/flfw93/743780122/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