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铜都模式的创新实践
“原来法律就像天井湖边的护栏,保护我们不会掉进危险的深水区。”在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的法治课堂上,一个生动的比喻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近日,省委网信办组织的“e法润江淮”主题采访团走进千年铜都,聚焦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领域,探寻这座工业名城如何将法治的种子,精准播撒进青少年的心田。
从数字化普法e站到沉浸式法治教育基地,从校园法治课堂到“铜娃学法”品牌矩阵,铜陵市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未成年人普法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让法治教育“活”起来,更让法治精神深深植根于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普法新矩阵
在铜陵普法e站的网络安全数字图书馆区域,孩子们轻点屏幕就能调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全文及解读。这个政企合作共建的900平方米空间,自2024年底建成以来已成为全市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
“通过互动体验,孩子们能更直观地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讲解员介绍,普法e站聚焦网信安全、量子安全、公共安全等四大安全领域,采用多媒体音视频、在线数据展示和实物陈列等多种形式,系统展示“监测-防护-处置-管理”的网络安全防护全流程。
截至目前,该普法e站已累计接待100余批次,参观人数达5000余人。这里不仅是普法宣传的场所,更成为助力网络安全宣传周、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的重要平台。
铜陵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张亮在分享中提到,他们精心策划的“铜娃学法说国安”短视频挑战赛,鼓励中小学生化身“普法小主播”,创作出200余部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普法作品。这种数字化普法形式,将枯燥法条转化为青少年乐于接受、主动传播的“指尖正能量”。
多元协同,打造法治教育新格局
在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学生正在模拟法庭上全神贯注地扮演审判长、公诉人和辩护人。这个2021年9月揭牌的基地,已成为全市青少年法治实践的生动课堂。
“我们要让法治教育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基地工作人员表示,他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模式,常态化开展模拟法庭、法治夏令营等活动,并创新推出原创动漫IP“铜铜”“陵陵”及系列普法微动漫,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普法实效。
在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这所百年老校,法治教育已深度融入“明伦教育”体系。据介绍,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五育并举”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情景剧、主题班会、法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让抽象的法治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以前觉得法律很遥远,现在才知道它时刻保护着我们。”一名参加完法治主题班会的学生说。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学校坚持将法治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的成果体现。
铜陵市还创新建立“铜草花”普法联盟,聚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教育等多部门力量。据统计,“铜娃学法”品牌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累计举办法治讲座超900场,惠及师生10万余人次,实现了“普法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育人效果。
机制创新,筑牢健康成长防护网
铜陵市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中探索出的“四分法”工作模式,成为推动普法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这套包含“责任分领、对象分类、项目分创、场景分设”的工作机制,让普法教育更加精准高效。
在责任分领方面,铜陵市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多方联动的普法工作格局。铜陵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依托“铜草花”普法联盟,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了强大的“普法合力”。
在对象分类上,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法治需求,开发了28门针对性法治课程。五年来,通过精准“滴灌”式的普法教育,有效提升了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项目分创方面,推动普法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法护青苗”项目为困境儿童提供法律援助151件次;“铜司有爱·法治助学”项目走进农村,发放助学金10万元,让孩子们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在场景分设上,创新性地把法治元素融入非遗,带领孩子们做法治剪纸、竹马灯。在今年的“筝传法典·五月有约”DIY法治风筝活动中,几百个孩子在草地上画风筝、放风筝,将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心中。
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还通过选派法治副校长、开展“开学第一课”、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发布典型案例等多种形式,将普法教育延伸至学校、家庭与社会,构建起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链条。
普法e站的灯光渐次亮起,又一批参观的孩子们带着法治的种子离去。铜陵这片法治教育的创新沃土上,多部门协作的未成年人普法教育体系已从一颗种子长成能够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法治之树。这条用爱与智慧铺就的法治教育之路,正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历程,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着铜陵智慧。(记者 张贤良)
原文链接:https://sft.ah.gov.cn/zhzx/mtbd/580237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