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资讯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校园普法驻根基 法治护航向未来—— 宁远: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

时间:2025-10-28 来源: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浏览量:

  

  湖南法院网讯 为切实强化青少年群体自我保护意识、普及禁毒知识,提升反诈能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10月20日,宁远县第一中学特邀宁远县人民法院法官走进校园,开展“利剑护蕾”“禁毒”“反电诈”主题法治宣传活动。

  活动伊始,宣讲围绕“利剑护蕾”与禁毒两大主题依次展开。冯梅兰结合真实案例向同学们讲解防性侵知识,强调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提醒大家警惕潜在危险信号,若遭遇侵害需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求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禁毒宣讲环节中,她通过列举毒品种类、解析毒品伪装形式,深入讲解毒品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严重危害,让同学们认识到毒品的可怕,引导大家树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坚决抵制各类不良诱惑。

  

  

  针对校园防诈骗主题,法官以“三个不同神秘来电”为切入点,迅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与互动:“面对陌生来电是直接相信对方,还是先核实来电信息的真实性?”她强调,面对陌生来电、未知链接时,“不轻易相信、不盲目行动” 是守护自身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随后,冯梅兰聚焦社交诈骗、电信诈骗、新型AI诈骗及针对未成年人的专项诈骗四大常见类型,逐一拆解各类骗局的套路与陷阱,并结合真实案例指出,不法分子常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消费需求旺盛的特点,设置“先缴费后失联”等骗局,助力同学们认清各类诈骗的本质,提升辨别能力。

  “如果被骗该怎么办?”法官明确给出操作指引:第一步是留存证据,应完整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诈骗短信或链接等关键材料;第二步是及时止损,发现被骗后第一时间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避免后续资金被转移;第三步是尽快报案,向公安机关详细说明被骗经过,同时如实向学校、家长反馈情况,切勿因害怕批评而隐瞒,以免错失追赃挽损的最佳时机。

  在剖析学生易受骗原因时,法官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与认知短板,精准总结出四大核心因素:信息获取不对称、易被情绪操控、缺乏主动核实意识、反诈知识更新滞后。最后,围绕 “如何构建个人反诈防御体系”这一关键问题,她提出多维度防御策略:核心原则上,需坚持“不轻信陌生信息、不透露个人隐私、不向陌生账户转账”,牢记“多核实”;技术防护层面,建议同学们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功能,定期对手机、电脑进行安全检测,为微信、支付宝等高价值账户启用“指纹/人脸识别+动态口令”双重认证;个人信息防护环节,提醒大家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在社交媒体上过度暴露个人生活细节,为各类账号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紧急核实通道”搭建上,建议与家人约定专属安全暗号,设立紧急联系人,在手机端组建“防骗互助群”,遇到可疑情况时相互提醒、共同核实,形成防护合力。

  此次校园宣讲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性侵害、毒品及诈骗的危害性,更有效提升了其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和互动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今后将更加警惕诈骗陷阱与毒品诱惑,若遭遇不法侵害,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学校对法院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致以衷心感谢,并郑重表示,将持续加强法治教育工作,把防性侵教育、禁毒教育、反诈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安全、健康、法治的校园环境。

  

  

  

  


原文链接:http://hng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5/10/id/903046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凤凰:院长走访省人大代表樊忠清,听需问计促发展

下一篇:广西高院调研组深入江南区人民法院调研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策法规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网络传媒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