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院发布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专项改革案例
自2020年1月首次提出“双城经济圈”概念以来,川渝两地法院立足职能职责,紧密围绕“两中心两地”“三中心一走廊”的战略定位,在群众对司法温度感受上同向而行、在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上同频共振、在强化跨区域执法协同上同题共答,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司法驱动区域发展之路。为庆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更好推动川渝两地法院司法护航区域发展,1月10日,四川高院、重庆高院联合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
会上,四川高院研究室主任罗梅、重庆高院研究室主要负责人谭中平分别发布了川渝两地法院司法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项改革案例和典型案事例。
五年时间,两地司法协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方位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开创性、代表性、可复制性的好经验、好做法。经组织推荐、综合评估,四川高院最终选定十个专项改革案例予以发布。十个案例,涵盖高、中、基三级法院,涉及诉讼服务、破产、环资、知产、执行等司法重点领域,呈现五大特点:
一是充分彰显司法服务保障“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案例1)天府中央法务区全面起势。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推动建设的现代法务集聚地,天府中央法务区明确以打造“立足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为目标,引进泛法务机构近400家,其中包括中国贸仲西部国际金融仲裁中心等10余家涉外法务机构,构筑起全国类型最为齐全、中西部数量第一的专业审判机构集群,带动金融、破产、涉外商事、知识产权、环境资源保护等法商资源加速集聚,全力打造法商融合生态圈,全面深化川渝司法合作。(案例2)深化“双核”联动联建。成都法院着力服务保障成渝“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等重点合作项目建设,在建立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机制、加强专业审判领域交流合作、开展异地执行协助、推动矛盾纠纷联调共解等方面,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二是充分展示司法服务两地营商环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案例3)创新川渝知识产权司法协作机制。川渝知识产权司法协作写入最高法院“两会”工作报告,《关于确定KTV经营者侵害音像作品著作权案件赔偿数额的法官会议纪要》有效统一两地裁判标准,写入《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自助式在线证据交换”、四位一体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入选重庆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四川自贸区法院牵头负责的执行合同、知识产权保护等法治指标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测评中表现优秀。(案例4)共建共享破产审判协作机制。两地破产法庭相互借鉴各自办理全国首例信托公司清算和重整案、以及房企破产、上市公司重整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重大案件办理及重大风险防控经验交流;两地破产法庭持续开展跨域关联企业破产管理人指定、破产衍生诉讼指导等工作,不断深化司法共识,合力打造全国破产审判经验高地。(案例5)探索跨域信用修复机制。四川广安法院、南充顺庆法院与重庆涪陵法院共建“企业信用白名单”,以信用修复证明书互认、信用跟踪评估等方式,为主动履行法定义务的市场主体修复信用,助力其授信融资、行政审批、项目招投标等经济活动正常开展,为两地构建诚实守信、稳定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
三是充分体现“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如我在诉”的诉讼服务理念。(案例6)深化智慧集约,率先建成12368诉讼服务平台,四川法院在全国率先实现12368诉讼服务平台“省级统管”“一号通办”,集成诉讼咨询、案件查询、立案监督、联系法官、预约转办、意见建议、投诉举报、涉诉信访等8大主要业务,川渝人民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办理诉讼业务。截至目前,热线接听量达207万通,热线满意度近100%。(案例7)深挖文化基因,共建“资足无讼·跨域协作示范区”。四川资阳法院与重庆大足法院,将成渝两地“慈、善、孝、义、廉”的石刻文化与“无讼”理念相结合,通过乡镇诉讼服务点“5+5”结对共建模式,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法院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多元解纷格局,以“摆法治龙门阵”等方式,开展流动诉讼服务、巡回审理、联合调解、法治宣传等,实现区域“三降一升”(即矛盾纠纷数量、诉讼案件数量、越级上访数量三下降,矛盾纠纷就地及时化解率明显上升),汲取两地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蓬勃生机。
四是充分探索区域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协作新路径。(案例8)全国首创“纽扣法庭”工作机制。四川高院指导沱江上、中、下游沿岸法庭结对共治,毗邻明月山的川渝“两地五方”法院共建“伴山法庭”绿色发展法治联盟,将纽扣法庭工作机制拓展到川渝司法协作领域,依法协同审理好涉农土地污染、水环境污染、水资源权属争议等环境资源案件;同时,深化环境司法与环境执法衔接,与行政机关共同探索建立“河长制+法院”“林长制+法院”“田长制+法院”分层工作机制,凝聚环境执法司法保护合力。(案例9)共建“大三峡·大巴山”修复基地。达州中院与重庆二中院共担“上游责任”,建设巴山大峡谷旅游环保法庭,实施“司法+碳汇”修复,联合开展补植复绿、增殖放流,保护秦巴山脉生物多样性,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展现两地法院践行“两山”理念生动实践,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十八条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五是充分发挥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的双轮驱动作用。(案例10)深化自贸区司法协同改革创新。成都天府新区法院与重庆两江新区法院积极对接国际规则,联合发布物流、金融、保险、涉外商事等典型案例共9批80件,联合发布《货物买卖合同纠纷诉讼指引》等规范文件,统一自贸裁判标尺,稳定市场预期。针对自贸案件当事人相对分散、技术事实查明难等司法实践问题,拓展AI辅助功能,实现语音导航、智能排队、智能坐席等诉讼服务;上线天府(自贸)诉讼费款系统,实现自动判断退费案件、自动关联退费材料,破除地域壁垒,服务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助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相关经验入选最高法院《人民法院服务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亮点举措》。
专项改革案例
一、以天府中央法务区高能级法律服务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双核”司法联动联建 支撑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川渝知识产权司法协作机制 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四、成渝两地共建共享破产审判协作机制
五、协同川渝毗邻法院探索跨域信用修复机制 创一流营商环境
六、四川法院智慧集约12368诉讼服务平台 助推“双圈”现代化诉讼服务高质量发展
七、共建“资足无讼·跨域协作示范区” 携手“古今和合”续新篇
八、以纽扣法庭工作机制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九、共建“大三峡·大巴山”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 深化川渝环境司法协作
十、精专智融 开放同驱 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司法协同改革创新
原文链接:http://scfy.scssfw.gov.cn/article/detail/2025/07/id/890818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