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出台“十条措施” 构建涉企执法常态化治理新格局
近日,开封市政府制定出台《开封市规范行政执法十项措施(试行)》(以下简称《十条措施》),从制度构建、机制创新、监督问责三方面发力,推动涉企执法从“阶段性整治”向“常态化规范”转变。
一、锚定痛点建制度,夯实长效治理根基
针对执法规范不统一、企业权益保障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十条措施》以制度固化“码上监督”“满意开封”、信用等级分类监管等成熟经验,破解共性难题。一是紧扣“减干扰”定规,明确日常检查“每月下旬集中开展”。《十条措施》中,仅保留上级交办、公众安全处置、行政许可勘验等个案和专项检查例外情形,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推行“非现场执法”优先模式,将书面核查、数据共享、智慧监管纳入主要监管方式。目前,全市非现场执法已覆盖市场监管、环保等6个领域,占日常检查总量的48%。二是围绕“强透明”立制,落实执法计划“双备案一公示”制度。《十条措施》要求,行政执法单位专项检查计划需经县级以上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向司法行政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年度计划同步在“涉企行政检查公示专栏”公开。目前,有涉企执法事项的22个市级执法部门完成数据公示,且每年1月31日前公开上年度执法数据,有效提升企业对执法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三是立足“动态优化”设限,明确有效期限。为确保制度时效性与适用性,《十条措施》试行2年,实施过程中,结合具体效果适时评估,同步对接国家、省最新部署及企业诉求变化,动态调整措施内容,确保各项举措始终贴合政策导向、契合企业实际。
二、聚焦效能创机制,破解深层治理难题
创新全流程工作机制,推动执法从“管控”向“服务”转型,解决监管效能与企业权益平衡问题。一是建立“信用分级+精准监管”机制。将企业信用风险等级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结合,对诚信守法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违法失信企业加大抽查比例。目前,环保、交通、文化广电等重点执法领域实施企业信用分级,差异化监管覆盖率达100%。二是推行“服务型执法”机制。落实证照到期前提醒、行政调解告知等制度,明确不予处罚、从轻处罚等“四张清单”。今年以来,全市落实“四张清单”办理案件537件、减免罚金1999.64万余元;将行政指导融入执法全过程,比如,市交通运输局在执法中为89家企业提供法律风险防控建议,引导帮助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三是健全“多元反馈”响应机制。搭建“依法行政・码上监督”系统、“满意开封”问卷调查平台、线下执法监督联系点等多个反馈诉求渠道,所有企业诉求24小时内电话回访、5个工作日内回应、45日内反馈结果。建立“双盲”处理机制,“满意开封”问卷调查对企业信息严格保密、对执法部门全程屏蔽,让企业敢说真话、放心提诉求。“满意开封”自2025年8月上线以来,收到有效信息810条,具体诉求建议29个,已办结24件,经查实移送行政执法违法违纪线索2个,诉求建议办结满意率100%。
三、强化约束严监督,巩固常态治理成效
构建“过程留痕+问责闭环”监督体系,确保执法规范落地见效。一是推行“扫码监督”全流程记录。《十条措施》明确要求,执法人员入企必须扫码登记,完整上传执法启动、调查取证、决定送达等环节信息,对入企不扫码、信息不上传、执法程序上传不完整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目前,全市入企执法扫码上传执法流程完整度提升至94.8%。二是严格“队伍建设”准入管理。从严审查执法资格,组织近万名执法人员参加证件年审培训考试,对不合格者吊销执法证件。开展“靶向培训”,设置证据规则、跨部门联合检查等实操课程,执法人员履职能力知识测试通过率提升至95%。三是落实“过错问责”惩戒机制。重点查处乱收费、乱检查等行为,今年以来,通过“依法行政·码上监督”日常监督,行政执法案卷常态化抽查评查,建立“满意开封”汴企查问题调查机制等强化常态化监督,对监督发现的执法过错问题严肃责任追究。通过问责惩戒、个案警示,有效纠治了执法乱象,行政执法质量不断提升,企业对行政执法总体满意度95.93%。
原文链接:http://sft.henan.gov.cn/2025/11-03/32415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