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跨国新“枫桥”,共绘涉外和谐新图景
随着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快,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和深入,涉纠纷风险综合治理迎来了新挑战,对涉外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荔湾区司法局充分发挥调解在涉外纠纷解决中的独特优势,构建“1+2+N”涉外法律服务工作机制(以一个实体化工作站“荔湾区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为中心枢纽,向外延伸设立2个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室,整合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基地培养的N名专业人才),织牢多元纠纷化解网络的经纬之线。
一、“背对背”调解+法理情融合,握手言和化干戈
“谢谢!”一句发音生涩却饱含深情的汉语致谢,在岭南司法所调解室内响起。来自伊朗的数码电子商贸创业者J先生紧握着调解员的手,神情激动。这声感谢背后,是一场因商铺租赁引发的跨国纠纷的圆满落幕。
J先生与荔湾区某电子城业主夏先生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商铺租赁合同。因家庭原因导致合同履行出现问题,J先生在取得出租方同意下,对外发布了商铺转租消息,未达目的后撤回了商铺转租信息,打算自己经营。后来J先生在未经出租方同意的情况下再次发布了商铺转租信息,虽未成功转租,但引发了夏先生强烈不满。夏先生以违约为由单方面解除合同、收回商铺、没收3.2万元押金,并迅速将商铺移交第三方装修使用。J先生多次交涉无果,双方情绪激烈,矛盾持续升级。
调解员在了解双方诉求和立场后,迅速找到双方的矛盾焦点,考虑到双方自行协商多次无果的现实情况,调解员决定先采取“背对背”的方式进行调解,与双方当事人分别深入沟通,耐心倾听各自诉求,细致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双方责任与权益。在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理性的分析取代了情绪的对抗,彼此的理解消融了最初的隔阂,双方逐渐理解了对方的立场和难处,情绪也从最初的激动转为平和。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双方解除租赁合同,且出租方夏先生同意退还部分押金给J先生。
二、搭建平台解心结,速解劳资纠纷困局
“多亏了调解,我们才能这么快拿到拖欠的工资。”一名土耳其餐厅的员工感叹道。
站前街一家土耳其餐厅出现欠薪问题,近2个月15名中国籍员工未能正常领取工资,员工多次与外籍餐厅负责人(阿塞拜疆国)沟通,均未得到有效解决。接到消息后,站前司法所立即和涉外法律顾问协同街劳监部门上门处理,第一时间组织员工和餐厅负责人进行面对面沟通。餐厅负责人解释称,由于近期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工资发放困难,但承诺会尽快解决。司法所和涉外法律顾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向双方详细说明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接受了调解方案,书面承诺于约定日前结清全部员工的工资。
三、沟通不畅引误会,暖心法律服务“圈粉”外国友人
法国的A先生来到中国旅游,入住华林街某酒店。A先生将一包衣物交给保洁员,用手势等肢体动作示意保洁员,想让其代为清洗,但因语言不通,保洁员误认为这是袋垃圾,A先生想让她帮忙丢弃。事后,A先生要求酒店赔偿衣物损失3000美元,并报警2次,均未果。
A先生感到十分气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华林司法所。调解员注意到对方略显紧张的神情,立即上前询问。当发现A先生中文表达不畅时,调解员随即打开翻译软件,并用简单的英语引导A先生讲述事情经过。A先生紧绷的神情逐渐放松下来。了解基本情况后,调解员分别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分头进行耐心细致疏导,双方情绪逐渐平复。经过几轮协商,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酒店负责人向A先生郑重道歉并赔偿1000元,A先生对调解员尽心尽责、帮助他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荔湾区司法局以一个个务实创新的调解实践,在全球化浪潮中架设理解之桥、铺设共赢之路,让不同法域、不同文化的主体,在我区法治沃土上携手生长,共绘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新图景!
(荔湾区司法局)
原文链接:https://sfj.gz.gov.cn/xxgk/xxgkml/gzdt/jcdt/content/post_1050673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市未戒所:以“艺”疗心,赋能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