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之所能”服务“阿里所需”
西部法治报 2025年10月16日02版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工作,艰辛与荣光始终相伴。”10月13日,谈及这段已持续4个月的援藏经历,陕西省司法厅行政复议与应诉二处干部张龙的语气中满是感慨。
阿里,这片坐落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土地,是全国平均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的艰苦地域之一。稀薄到令人胸闷的空气、冬日里刺骨的寒风、长达半年的严寒季,初抵这里的人都必须经受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陕西省司法厅自启动援藏工作31年来,先后选派多名优秀司法行政干部奔赴这片雪域高原。今年6月,张龙接过了这根“接力棒”,成为援藏队伍中的一员。
“我这会儿准备去高压氧舱吸氧,得尽快让自己好起来,还有不少工作等着推进……”9月17日,电话那头,张龙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因感冒叠加高原反应,他原计划前往西藏阿里“东三县”开展的工作不得不暂时推迟。
为了给偏远地区群众讲一次普法课,要在崎岖山路上往返七八个小时,吸氧瓶也要常备手边——这是张龙援藏工作的日常。极高海拔带来的持续性身体不适,时常让他的工作精力和效率大打折扣,但“以我之所能,服务阿里之需”的信念始终扎根在他的心底,支撑着他一次次调整状态,迅速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普法宣传是法治建设的“地基工程”,也是张龙援藏工作的着力点。初到阿里,张龙便第一时间接手地区“八五” 普法相关工作:不仅牵头起草完成《阿里地区司法处“八五” 普法验收工作自评报告》,系统梳理出过去5年阿里普法工作的成效亮点与特色做法,更结合当地实际为普法宣传按下“创新键”。
新藏线(G219国道)是阿里重要的交通动脉与旅游干线,有大量游客、货运司机和当地群众往来。瞄准这一特点,张龙创新性提出“路域普法”方案,在沿线服务区、观景台、乡镇入口等处,设置融入藏汉双语的醒目法治宣传标语。这些标语既包含民法典、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与群众生活、出行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又搭配有雪山、牦牛等地域元素设计,让过往群众在驻足休憩、欣赏风光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有效拓宽普法工作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现在走新藏线,不光旅途体验更好了,还能顺便学习法律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家住阿里札达县的白玛德吉每次途经宣传点时都会驻足观看,对这种普法方式连连称赞。
如果说普法是“前置防线”,那么行政复议与行政执法监督就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屏障”。截至今年9月,阿里地区司法处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9件,其中7件由张龙主办。每一起案件,张龙都秉持“案结事了、实质性化解纠纷”的原则,既守住法律底线,又传递法治温度。
今年8月,申请人刘某因不服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向阿里地区司法处申请行政复议。受理案件后,张龙第一时间查阅案卷材料,梳理案件事实与法律争议焦点。他发现该案事实清晰、法律适用准确,争议的核心在于刘某对处罚依据存在理解偏差。
“不能简单一裁了之,要让申请人真正理解法律、认可结果。”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龙决定启动调解程序。他先主动与刘某沟通,耐心倾听其诉求,再结合案件涉及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具体条款、立法目的及执法程序,用通俗语言逐一释法说理。随后,张龙又联系原办案民警参与调解,结合执法记录仪视频等证据,还原现场执法场景,对处罚的事实依据、量罚尺度和程序规范性等进行详细说明。
面对面的沟通打破了信息壁垒,也化解了刘某的抵触情绪。“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明白自己确实违法了,愿意接受处罚。”调解结束后,刘某当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
张龙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结合阿里实际案例,精心筹备了《行政复议法实施要点与阿里实践》《基层执法监督问题与规范》等专题课件,为基层干部 “充电赋能”,提升他们在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能力。自9月1日起,张龙就带着课件奔赴阿里各县,进行“手把手教学、面对面交流”巡回培训。从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流程、证据审查,到行政执法文书的规范撰写、用词细节,张龙都逐一讲解、现场指导。
“这次培训太及时了!以前我们在行政执法程序上总有些搞不清的地方,就连法律文书里的用词细节,张龙都帮我们想到、讲透了,业务能力确实提升不少。”普兰县司法局干部次旺占堆在培训后难掩收获的喜悦。
“雪域高原淬炼出的坚强意志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精神富矿’。”张龙说,他要把在阿里积累的经验、感受到的“高原温度”与“奉献力量”融入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司法行政干部的初心与使命。
原文链接:https://sft.shaanxi.gov.cn/sy/bmdt/gzdt/202511/t20251105_35822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降雨+降温!陕西最新天气预报!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