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资讯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举案说法 >正文

江陵:监地携手筑根基 企业基地暖归途

时间:2025-11-03 来源:湖北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浏览量:

  江陵县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省司法厅关于统筹推进“五项工作”的工作要求,聚焦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第一公里”难点,探索建立“阳光启航”安置帮扶基地,通过深化监地协同、严选企业基地、优化衔接机制,创新构建“成效引领—机制破题—载体支撑—服务闭环”的安置帮教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凸显帮扶成效,从“输血救助”到“造血重生”,实现多方共赢

  通过“阳光启航”安置帮扶基地,联合人社部门培训刑释人员150余人,帮助17名刑释人员实现稳定就业,平均月薪达4000-5000元,就业人员无一人脱管漏管、重新违法犯罪。实现个人、企业、社会三重价值提升。

  一是个人层面:实现“从无业到有业、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推动刑释人员从“被动帮扶”转向“主动融入”,实现“从无业到有业、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如马家寨乡严某,出狱后因技能缺乏、身份歧视陷入迷茫,入职后熟练掌握电子装配技能,成为企业正式员工,重拾了生活自信。

  二是企业层面:收获“用工缺口填补、社会责任彰显”的双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举措提升了本地口碑,成为“用工规范、富有担当”标杆,刑释人员“上岗即能干活”,节省二次培训成本。目前已有2家企业主动联系司法局,申请建立“阳光启航”安置帮扶基地。

  

  三是社会层面:筑牢“基层治理稳固、平安江陵建设”的防线。“阳光启航”帮教基地用“精准帮扶”替代了“简单管控”,用“机会给予”化解了“身份偏见”,让刑释人员真正感受到社会温度,从“治理对象”转变为“建设力量”,为平安江陵、法治江陵建设注入柔性动力。

  二、深化监地协同,从“单打独斗”到“同向发力”,凝聚帮扶共识

  江陵县司法局以解决针对监地信息壁垒、资源衔接不畅破题,推动帮扶工作从“单打独斗”向“同向发力”转变。

  一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司法局主要领导带队赴江北监狱开展专题磋商,借鉴宜昌等地经验,围绕“出监即就业”目标达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赢”共识,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共建技能培训平台。打破“监狱培训、地方安置”分割模式,依托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打造“监地合作实训基地”,整合师资、课程资源,确保培训内容与地方产业、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实现“出监培训—就业安置”无缝过渡。三是实现信息无缝对接。建立“监狱提前推送、司法精准对接、出监即时接收”机制。监狱提前6个月推送拟释放人员信息司法局据此制定个性化安置预案,释放当日实现“出监门、进厂门”闭环衔接,提升安置精准性与时效性。

  

  三、严选企业基地,从“随意合作”到“精挑细选”,筑牢安置根基

  坚持“优中选优”原则,制定“三项核心标准”,对全县23家企业实地评估,确定荆州市某电装有限公司为核心基地,预留岗位120个,涵盖电子装配、机械操作等工种。

  一是产业匹配度高。优先选择与实训领域契合的企业,如该公司主营电子元件装配业务,与监地联合培训内容完全匹配,刑释人员无需二次培训,最快当日即可独立操作。

  二是社会责任性强。签订《安置帮教承诺书》,明确“不歧视身份、不差别待遇、不限制晋升”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刑释人员劳动权益与其他员工完全平等。

  

  三是管理规范性优。核查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与员工关怀机制,确保基地配备安全培训室、急救设施及免费宿舍(独立卫浴、空调)、平价食堂等配套,保障刑释人员基本生活需求。

  四、优化衔接机制,从“零散对接”到“闭环服务”,畅通就业渠道

  创新搭建“司法所+人社零工驿站”闭环机制,形成“司法所摸需求、驿站配资源、企业供岗位”模式,实现“有人管、有人帮、有活干”。

  一是出监前精准摸排,“一人一策”建档案。收到监狱信息后,司法局将人员信息分配至户籍地司法所,司法所通过远程会见或电话开展“一对一”沟通,核查基本信息、掌握技能水平、职业兴趣、家庭状况等,建立“一人一策”帮扶档案。例如,对于户籍在熊河镇的赵某,熊河司法所所长提前数月便与她建立了联系,掌握了她希望离家近一点以便照顾年迈父母的需求,这些信息都成为后续岗位匹配的关键依据。

  

  二是回归后精准匹配,“人岗对接”提效率。刑释人员报到后,安置帮教办公室将其信息(隐去敏感内容)同步至“零工驿站”平台,驿站根据“人才画像”智能匹配岗位,由司法所陪同面试并提供简历填写、面试技巧指导,实现“岗位找人”转变。

  三是全周期持续跟踪,“扶上马”送全程。建立“司法所+人社+企业”跟踪机制。司法所定期走访掌握工作适应情况,人社部门提供技能提升服务,企业指定专人“传帮带”,形成“就业前有帮扶、就业中有指导、就业后有保障”闭环服务。

  江陵县司法局以“阳光启航”基地为抓手,通过精准服务与人文关怀,为刑释人员搭建回归社会的“暖心桥”,为新时代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江陵样本”。


原文链接:http://sft.hubei.gov.cn/fbjd/sjhc/202510/t20251016_579118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保康:多维度延伸基层行政执法监督触角

下一篇:建始:法律三进让法治新风浸润基层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策法规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网络传媒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