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制报】“三农”普法超市续力新时代乡村建设
记者 王新宇竹林如海,群岭苍翠。南陵县家发镇联三村因境内板石岭3A级景区以及千年的历史而远近闻名。如今,又因全省首家农民普法馆的建成开馆成为一方百姓津津乐道的所在。观景,学法,在潜移默化中法治的力量注入百姓生活,为乡村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知法后改亲情归来
这是桩农村司空见惯的家庭纠纷。6月7日 ,家发镇麻桥村胡姓兄弟由于债务发生矛盾,兄弟之间大打出手,连累老父亲受伤。派出所民警及时联系镇调解委员会,试图以警民联调的方式促使兄弟和解。但兄弟积怨已久,调解人员上门多次,任凭说透了人情、掰碎了法律,但双方固执己见,调解陷入无奈的僵局。
转机在调解人员意料之外。7月2日,胡家兄弟竟然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不仅核算确认了相互之间的债务,还就父母赡养、田地权属进行坦诚协商,最后在调解人员的见证下达成协议。调解人员疑惑的眼神下,欠债的长兄道出了转变背后的实情:6月底的一天,胡家长兄去联三村走亲戚,观景之余,经人介绍走进农民普法馆。图文并茂的法律法规展示和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说理析法,长兄顿时联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一股悔意潜滋暗长。
据南陵县司法局章任局长介绍,普法馆开馆一年来,昔日常见的邻里纠纷、家庭龃龉少了,而牵涉土地承包流转、民间借贷等到这里寻找帮助的多了。
涉农法规一馆融汇
基层普法,“三农”为重。南陵县秉承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理念,近年来,聚焦关键普法对象,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禀赋和人文积淀的优势,应势而谋,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普法馆。目前已建成青少年普法馆、全省首家农民普法馆,企业普法馆正在进行规划评审。
位于家发镇联三村板石岭的农民普法馆于2020年4月正式立项,占地1000平方米,同年8月21日建成开馆。这里竹海延绵万余亩,百年以上古桂树有285棵,属3A级风景名胜区。竹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赋有和谐、清正、敦睦的意涵;而在“一五”普法、“二五”普法期间,该村两堂兄弟张伯英、张家伦分获全国普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当地人谓之“两贤”。正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法治文化背景,农民普法馆的建成深得天时地利人和。
农民普法馆依托两幢8间徽派民房,凸显竹桂文化。室外有法治石刻、法治竹简、村规民约等板块;室内以“三农”为主线,以张伯英、张家伦的生平事迹为重点,分列农业法治厅、农村法治厅、农民法治厅、两贤普法厅,聚焦与农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警言法语,多发易发、释法明理的典型案例,烧脑启智、引人入胜的趣味互动,全面展示农业、农村、农民法律知识,让群众寓教于乐中增强法治意识。
普法基地溢出效应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南陵农民普法馆共接待前来观摩学习群众达5000余人次,不到一年的时间,普法馆已经成为周围乡村干部群众学法基地。
联三村是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张伯英张家伦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人文共通、情感共鸣,再现 “两贤”普法、生活场景,当地群众感知人物生平的同时受到鼓舞和感化,2020年普法馆被评为县级红色教育基地。有了这一层的加持,农民普法馆业已成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普法馆内穿插展示的不同时期选民证、结婚证、林权证等复制件,更是让前来观摩学习的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与自身生产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重要性,也见证国家发展历程中法治的进步。
精准普法,打造基地,在南陵县如今从盆景走向风景。目前,该县建成了省级青少年普法馆、全省首家农民普法馆,今年还将建成全省首家企业普法馆和周郎法治文化艺术馆。与此同时,村居两委参与社区矫正、基层立法联系点等一批省级以上的试点法治项目正在深入推进,务实管用、完善健全、富有南陵特色的法治制度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稿件来源:2021年8月20日安徽法制报
原文链接:https://sft.ah.gov.cn/zhzx/mtbd/5586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