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双十”亮点工作展示(一)
为全面宣传2021年度全省司法行政工作成效,向社会展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亮点和典型做法,推动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年12月,省司法厅开展了2021年度全省司法行政“双十”亮点工作评选宣传活动,面向各市司法局和厅本级各单位征集2021年度亮点工作,根据申报内容分别评出各市司法局和厅本级司法行政“十大”亮点工作,即“双十”亮点工作。目前,已完成各市司法局2021年度亮点工作的征集和评审工作,从各市申报的共计30多项工作内容中评选出了“十大”亮点工作,今天“河北司法行政在线”平台予以宣传展示,供借鉴学习。
石家庄市
创建普法融媒中心,实现法治宣传智慧分发。石家庄市创建了“普法融媒宣传中心”,该中心选择云服务商,搭建了微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实现了“数据汇聚、创意制作、指挥调度”三个功能,针对各类人群的不同法治需求,提高了普法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目前,入驻单位达到128家,332人,核心账号微信公众号“石家庄普法融媒宣传中心”粉丝突破23万,直接阅读总量近35万人次,转发阅读总量110多万次。融媒全矩阵账号130多个,粉丝累计总量1400多万人。
承德市
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便捷度。承德市在有线电视云平台设置“12348”法律服务板块,宣传热线电话和服务公众号;制定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研发“承德智慧调解”小程序,开展“指尖”上的调解,在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便捷度上下真功、出实招。
张家口市
成立百人法律服务团,为冬奥项目保驾护航。张家口市建立“冬奥会百人法律服务团”,吸收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法律援助人员、人民调解员及法学专家等百余人参加,下设法律顾问组、工程项目建设服务组、应急法律事务协调组、志愿服务组、法律宣传组、纠纷调解组等6个专业小组,为冬奥项目提供坚实的法律服务保障。
秦皇岛市
建立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机制,发挥多元监督功能提升依法行政效能。秦皇岛市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制度,印发《关于建立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制度的实施方案》,制定工作措施19条,建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等30名社会监督员组成的社会监督队伍,与市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人员组成联合监督组,重点围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现场询问、调查取证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起草、送达等执法流程,对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市场物价领域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现场监督,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还参与了全市行政执法案卷集中评查等工作,有效破解内部监督力度不够、执法监督固有体制协调配合不畅、外部监督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唐山市
智慧戒毒体系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级表彰。唐山市积极探索创新智慧戒毒体系,自主研发了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智慧戒毒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申报的“智慧运动戒毒与康复训练管理平台”项目在2021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中获全国智慧司法创新案例奖。
保定市
自主研发保定市行政执法云监督平台,提升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效能。保定市先后举办2次平台操作培训会和推进会,该平台运用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对行政执法相关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大大提升了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效能。保定市研发并运用平台提升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效能的做法得到司法部肯定,《法治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沧州市
建立三项清单制度,推动全面依法治市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沧州市建立全面依法治市重点工作指引、提醒、警示三项清单制度,明确指引清单、提醒清单以及警示清单适用的18种情形,实现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环节工作任务动态督办全覆盖、常态化,将落实情况纳入全市法治建设责任落实考核和全市依法行政考核,进一步畅通依规依纪追责问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的渠道。
衡水市
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以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衡水市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在综合执法改革方面,共推进了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业五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市118个乡镇和街道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78项行政处罚事项直接下放,9项行政处罚事项委托下放。制定印发《衡水市乡镇和街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指导基准》《衡水市乡镇和街道行政执法文书示例文本》,指导乡镇和街道开展行政执法。对涉及到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90项执法事项、586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量化标准进行梳理和细化。
邢台市
“无证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邢台市委作出创建“无证明城市”部署后,作为牵头单位的邢台市司法局通过广泛调研,吸纳意见建议,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高标准制定创建实施方案,依照“法无规定一律取消”“法有规定无需提交”原则,深入推进“无证明化”改革。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梳理证明材料5073项,市本级取消证明材料303件,实行告知承诺制证明材料126件,保留证明材料6件,取消率达到98%。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用好大数据和信用体系两个平台,优化服务流程,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全市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邯郸市
践行以人为本织密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邯郸市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安排“全科医生”式值班律师提供法律服务,采取窗口集中受理,分流办理、精确指引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志愿服务,在公园、广场等地设置了15个“法律小屋”,由千名律师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把每周的周六、周日7时至10时30分定为常规性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时间,群众想要咨询的法律问题在“法律小屋”志愿服务中得到答案。
责任编辑:河北省司法厅
原文链接:http://sft.hebei.gov.cn/system/2022/01/07/0301365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