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法院成功审理一起合同纠纷
“感谢法官为我们讨回血汗钱!”宁河法院的走廊里,一位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中年男子攥着一面绣有“青天有鉴,司法为民”的锦旗,声音有些发颤。他是包工头老杨,带着跟随自己多年的施工队,终于等来了拖欠两年多的工程款判决。
事情要从2022年说起。天津宁河某建筑工地项目因部分部位渗漏需要修复,老杨带着施工队接下了这个活。堵电梯井基坑、打钉堵漏、封堵管道……从2022年5月到7月,30多名工人起早贪黑,终于完成了上述工程的修复工作。2022年底,工程验收通过,双方核对确认工程款总计71.27万元。然而,老杨只收到43万元,剩下的28.27万元却迟迟没了动静——这可是30多名工人的辛苦钱,有的工人等着钱给孩子交学费,有的等着钱给老家父母看病,有的家里还欠着材料款。
“我们没签书面合同,只有口头约定,会不会要不回来?”老杨急得整夜睡不着。面对迟迟难以兑现的困境,老杨转让部分债权后,对剩余的15万工程款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刘鑫深知,这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合同纠纷,更是30多个家庭的生计问题。她说:“必须查清楚每一笔账,不能让工人白流汗。”考虑到工人们的迫切需求,刘鑫先期多次组织调解,可被告始终坚持拒绝支付工程款,调解陷入僵局。
庭审中,双方争议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地库打钉的单价认定上有出入;二是被告提出因施工后产生维保问题需扣除3.6万元费用。为了还原事实真相,刘鑫先后组织多次证据交换和质证。虽然双方并未签订书面合同,但在刘鑫抽丝剥茧的对比分析下,施工资料及微信转账记录、通话录音等成为了关键证据。老杨的施工资料单有项目负责人签字,银行流水与通话录音都证实双方口头约定的单价;而被告的“审核单”证据却真实性存疑,几份单据连涂改内容、盖章位置都如出一辙,明显不符合工程惯例。对于被告提出的“维保扣款”,刘鑫仔细核查了维修记录——所谓的“渗漏”部位无法证明在老杨的施工范围内,扣款单也没有老杨的签字确认。
最终法院判决某建筑公司需支付老杨剩余工程款15万元。“一开始觉得打官司难,没想到法官把每笔账都算得明明白白!”老杨红着眼眶说,“工人的钱有着落了,过了这么久心里终于能踏实了。”
一面锦旗,一份信任,一份责任。从组织调解到依法判决,这起案件的背后,是法官"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坚守。宁河法院将继续用公正的审判、温暖的司法,守护每一个"老杨"的合法权益,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劳动者的"血汗钱"。
原文链接:https://tjfy.t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5/07/id/890091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静海法院依法审理一起非法经营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