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民意“连心桥” ——泉州鲤城法院打造高质量基层立法联系点
盛夏时节,法治暖流涌动刺桐城。7月18日,泉州市召开纪念地方立法十周年座谈会。会上,泉州鲤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郑玲玲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唯一代表作交流发言,分享该院深耕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的特色实践。
近年来,作为连续两届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鲤城法院立足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司法职能,积极探索“专业审判、民意征集、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特色做法,全力打造和建设具有法院特色的高质量基层立法联系点。
打造民意直通“快车道”
强化组织保障是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鲤城法院坚持“一把手”主抓,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按“四有标准”打造“鲤直言”立法联系工作室,实现立法意见征集、代表委员联络、法治宣传教育等功能集成。工作室坚持以“聚民智”为根基,多元渠道倾听群众心声;以“融法意”为核心,依托司法专业优势对收集的民意进行法律过滤与专业转化;以“绘善治”为目标,将立法成果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实践。
如何为地方立法规范化、专业化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撑?该院在各部门设立立法信息采集点,任命各部门负责人为立法联络人员,组建起以员额法官为核心的“智囊团”,实现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专业领域全覆盖。定期召开立法意见征集座谈会,精准收集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问题并反馈建议。
与此同时,鲤城法院创新阵地布局延伸立法服务触角,紧扣《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实施需求,设立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构建“1个工作室+1个巡回法庭+N个联络点”的立体化网络,完成泉州22处世遗点实地调研,建立“红橙黄绿”四色分级保护档案,精准识别立法需求。
当好法规制定“智囊团”
“像苏廷玉故居、陈光纯故居等涉文化遗产典型案件,核心争点集中在产权登记不明晰、修缮责任模糊等问题,可以在立法中加以完善。”在参与《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定中,鲤城法院集中剖析该院办理的涉文化遗产典型案件,梳理法规完善方向,将司法“真问题”转化为立法“金点子”。
这是鲤城法院让司法实践反哺立法的缩影。该院提炼“类案分析—问题提炼—建议转化”三步工作法,累计组织立法专题讨论10余次,提出高质量立法建议80余条。
为更好贡献司法实践智慧,鲤城法院健全关联调研机制,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案件关联调研,梳理非遗认定、活化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等立法需求,形成专题报告,为非遗立法保护提供实践与民意的“双支撑”。
该院还在审判执行中主动适用、释明泉州市地方性法规,让法规从“纸面”走到案件、走进生活。如在审理涉中山路民居分家析产纠纷案件时,充分运用并阐释《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促成调解,既化解纠纷,也生动宣传法规,促进历史街区保护。
架设社情民意“传感器”
“你们对地方法规有什么意见建议吗?”日前,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中,鲤城法院干警在接受群众咨询时主动征集意见。
这样将普法宣传与民意收集相结合的场景,正是鲤城法院畅通基层发声渠道的生动注脚。
该院构建“专业+网格、线上+线下、代表委员+市场主体”的多元民意征集网络,组建覆盖全审判领域的立法信息采集员,将意见征集嵌入“护‘鲤’安居”“法官进社区”等活动,激活社情民意“网格末梢”。
鲤城法院还健全代表委员建议“收集、流转、办理、反馈、转化”闭环机制,建立个性化联络档案,实现代表委员“同题共答”。坚持立法建议、司法审判与普法宣传相结合,建立常态化普法宣传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实时发布泉州立法动态,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下一步,鲤城法院将继续做强做优“鲤直言”立法联系工作室,深耕司法实践沃土,广纳基层原声真意,为推动法治泉州建设贡献不竭的法院智慧!
原文链接:https://fjfy.fj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5/07/id/892269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泉州鲤城法院持续深化家事审判改革
下一篇:“为你们点一万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