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司法实践
当法治阳光洒向云岭大地的村村寨寨,人民法庭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楚雄答卷。从洒鸡口法庭的多元解纷网络到沙桥法庭的火塘司法温情,从石羊法庭的乡土调解智慧到更多田间地头的巡回审判足迹,一个个基层司法阵地正成为化解矛盾的前沿哨所、服务群众的温暖窗口。它们以地域特色为底色,以司法为民为初心,在边疆民族地区探索出一条促治理、解民忧的特色路径。
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法庭:乘“枫”破浪 筑牢基层治理法治基石
该法庭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构建“法庭+”多元解纷体系,与乡镇平安法治办、司法所等建立联席会商制度,三年来联合开展矛盾纠纷研判会47次,186件纠纷在诉前化解。创新“立审执访”全流程解纷模式,针对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纠纷强化隐患排查,实现“民转刑”案件零发生。依托“马缨花调解室”等平台,将调解贯穿审判执行各环节,推动义务人自动履行,减少强制执行案件量。
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法庭干警与驻村工作队联动研判涉诉风险,为乡镇重大项目提供法律指引;常态化培训网格员、调解员,培育“本地解纷力量”,实现“小事不出村”的治理目标。此外,通过100%巡回办案率,将法庭搬进村庄院落,三年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送法进校园26次,让法治理念深入村寨。
南华县人民法院沙桥法庭:双语巡回 火塘田间传递司法温度
立足彝族聚居区特点,沙桥法庭打造“彝汉双语+巡回办案”特色,抓住火塘作为彝族家庭议事核心的文化特质,开展“双语调解会”,2024年以来通过“民俗引导+法律释明”调解纠纷32件,成功率达93.7%。针对山区交通不便、农忙时节当事人难离田的问题,干警背着国徽深入田间地头,2024年巡回办案120余次,案件办理周期缩短12天,被群众称为“泥土上的法庭”。
法庭将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在火塘议事、婚丧仪式中嵌入普法内容,培育村民规则意识;联动派出所、基层自治组织构建“信息共享、矛盾共解”机制,从源头防范纠纷升级。这种“嵌入式治理”模式,让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绘就边疆民族地区司法实践的鲜活图景。
大姚县人民法院石羊法庭:乡韵和融 创新基层解纷实践路径
石羊中心人民法庭立足辖区多民族聚居、山区面积广的特点,将“和为贵”理念融入民事审判全过程,年均调解率超85%,曾实现100%调解结案,2023年获“云南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创新“即时调解、预约调解、上门调解、庭后调解”四步工作法,针对山区群众出行难题,法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选取土地纠纷等典型案例以案释法,让法治信仰在基层生根。
法庭构建“1+2+N”多元解纷机制,由乡镇党委统筹,联动法庭、派出所及村社区力量,共同化解复杂纠纷。在处理多户邻里积怨时,协同多方实地勘查、反复协商,实现“案结事了”。通过立足乡土民情、创新解纷模式,石羊法庭推动“无讼乡村”建设,将司法职能延伸至基层治理最末梢,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温暖坐标。
从洒鸡口的“马缨花调解室”到沙桥的火塘边,再到石羊的乡韵调解法,人民法庭正以“一地一特色”的实践,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它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创新提升效能,将司法职能延伸至基层治理最末梢,既守护着一方安宁,更书写着“法治为民”的时代答卷。下一步,这些扎根乡土的司法阵地将继续乘“枫”破浪,在促治理、解民忧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司法动能。
原文链接:https://fy.yngy.gov.cn/article/detail/2025/06/id/88711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