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克什克腾:绽放在草原上的“枫桥之花”
7月28日 《人民法院报》第8版
“达来”蒙古语意为大海,“诺日”则意为太阳,合在一起形容广阔无垠、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部的达来诺日。
每年夏天,草原自脚下铺展至天际,绿的如绸缎般柔亮,又似初凝的翡翠般脆嫩,草尖在风中起伏成浪,一波波滚向远方……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常年驻扎着克什克腾旗人民法院达来诺日人民法庭7名干警(两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两名书记员、两名法警)和2名旗政法委派驻的调解员,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辛勤付出守护着一方人民的安居乐业。
在庭长宝力尔的办公桌上,一枚国徽熠熠生辉。有人问:“国徽为什么要摆在桌子上?”宝力尔回答道:“因为我们随时可能下乡开展调解和巡回审判,这是我们时刻准备背起来就走的,国徽在哪,我们的法庭就在哪。”
达来诺日法庭管辖总面积7000余平方千米,有31个嘎查,总人口4.8万人,蒙古族约占总人口数的70%。近年来,达来诺日法庭结合蒙古族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牧区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立了“5﹢N”多元解纷机制(法庭、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驻地检察室5家单位,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增加N个其他二级单位,联合开展化解工作)。在辖区内还设有33个“共享法庭”,依托于数字法院建设,通过“一屏一线一终端”,搭建“云审”平台,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该法庭受理案件数量连续近两年平均下降835件,平均同比下降率达73.2%。
办好民生案 用心浇灌“为民花”
“现在开庭!”在达来诺日镇巴彦查干苏木某嘎查村委会大院里,达来诺日法庭庭长宝力尔庄严地敲下法槌。
这是一起赡养纠纷案件。年过古稀的王奶奶育有两子,由于王奶奶身体日渐虚弱,生活难以自理,两个儿子不但不愿照顾王奶奶,还拒绝支付赡养费,无奈之下,王奶奶将两个儿子告上了法庭。
由于王奶奶的儿子均在外地,为了方便诉讼,法官将庭审现场安排在王奶奶的居住地,并采取“巡回审判﹢共享法庭”的形式开庭审理。
为了达到更好的普法效果,当地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还旁听了庭审。
庭审上,王奶奶满是沧桑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委屈,她用颤抖的声音诉说着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对儿子们的失望,在视频电话的另一头,两个儿子却各执一词,互相推诿着,都表示不愿意赡养老人。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这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规定。无论你们现在有怎样的困难,家庭状况如何,都不能成为拒绝赡养父母的理由!”宝力尔目光坚定,神情严肃地说。
最终,在法官的教育和调解下,兄弟二人也从“满不在乎”变得“羞愧难当”,当场向王奶奶道歉,两人承诺每月轮流照顾老人,共同支付一定数额的赡养费。
“点线面巡回审判网络是以法官便民工作室、环境资源法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为点,将传统‘马背法庭’和现代‘车载巡回’为线,以矛盾纠纷统筹化解为面,联合人民调解组织对矛盾纠纷进行释法说理和巡回化解,联合司法所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委会主任等各界人士,参与巡回审判,一站式解决群众的司法需求。”宝力尔介绍说。
解决心头事 用理浇灌“和谐花”
“多亏了法官,让我除去一块心病,终于能够安心放牧了。”一位牧民在调解书上签字后如释重负地说。
草牧场纠纷案件是牧区经常发生的案件,达来诺日法庭不久前接到了这样一个案子。原来签订草牧场承包合同的户主去世了,草牧场由其长子经营,后来其长子把草牧场低价租给他人。在其长子去世后,他妹妹认为,这个草场理应有她的一份,虽然租户她也很熟悉,但签订租赁合同的事她并不知情,要求解除合同,态度非常坚决。
在了解案件实际情况后,宝力尔认为,这是一起熟人间的纠纷,如果走审判程序,最多开两次庭,按时出判决书,就算解决了,工作虽然简单,但双方的关系一定会因为这场官司而破裂。
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宝力尔决定先调解试试,于是,通过“面对面”“背对背”的方式,先后多次为双方当事人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同意各退一步,解除了合同,退回了押金。
“在牧区,很多牧民们因为法律观念不够强,经常是口头协议,很少签订书面合同,即使有合同,内容漏洞也比较多,因此我们以实质性化解纠纷为目标,坚持以调为主,调判结合。我相信没有真心真情换不来信任。”宝力尔说。
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堵点、痛点,达来诺日法庭及时了解民众的关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方便群众的好制度、好措施。联合旗公安局、司法局制定评选“无讼村”实施方案,协调政府每年出资30万元用于“无讼村”奖励,先后共评选“无讼村”9个,使传统“无讼”理念深入人心。
巧解群众结 用情浇灌“团结花”
“我们辖区蒙古族居民较多,还有一部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群众,办案时我们要尽量克服语言障碍,实行双语办案,满足群众的不同司法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从我们做好每一件事、办好每一个案子开始。”达来诺日法庭副庭长布仁巴音介绍说。
2025年4月,十几位老人结伴来到达来诺日法庭,他们是同一嘎查的村民,其中有汉族也有蒙古族,十几年前都在某嘎查委员会工作过,但该嘎查委一直拖欠他们的工资,他们多次讨要未果,无奈之下到法庭寻求帮助。
“大爷大妈,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帮大家要回工资。”宝力尔耐心听完大家的诉求,坚定地说。
考虑到原告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0岁,如果案件进入诉讼程序,老人们势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他们的涉案金额都不大,最后即使赢了官司,拿到手里的钱也没有多少。
为了尽快处理好案件,宝力尔先后多次前往该嘎查,嘎查书记又召集嘎查委员会的同志们一起认真核实了当年的账目记载,在确定与老人们提供的材料一致后,宝力尔和嘎查委员会的同志们协商,决定以群众需求为先,尽量一次性把拖欠的工资付清。
“法官太辛苦了,满心装的都是老百姓,太感谢你了!”老人们拿到了工资,拉着宝力尔的手激动地说。
几天后,老人们再次来到法庭,为宝力尔送上了锦旗,宝力尔捧着鲜红的锦旗,动情地说:“为人民服务,要用百米赛跑的速度,群众等不了,也不能让他们等啊!”
为了更好开展群众工作,达来诺日法庭的法官和调解员全部精通蒙汉双语,同语言、同心理、同风俗是他们获得群众信任、方便开展工作的基础,用当地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以案释法,尤其是在调解时,用少数民族语言向牧民群众分析利弊,更有利于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初夏的达来诺日,晚风徐徐,晚霞簇拥着夕阳,为草原大地披上了温暖的金光,巡回审判车行驶在返回法庭的路上,车载记录仪亮起的小红灯,在黄昏中显得格外耀眼。
“明天早上八点出发去七十里外的牧场调解草场纠纷。”宝力尔安排着明天的工作。达来诺日法庭的法官们司法为民的脚步一直在路上。
来源:人民法院报
原文链接:http://gy.nmgfy.gov.cn/article/detail/2025/07/id/892366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